1.“知”和“行”自古以来是人们讨论的经典话题之一,既有“知行兼重”之说,也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之论,唐代柳宗元曾在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柳宗元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A.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B. 生而知之者,上也
C.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D.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2.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A. 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 人民群众通晓发展规律
3. “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C. 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次要之分
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4.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D.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1.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出自柳宗元《三赠刘员外》,意思为太依赖书籍会造成误解,经历了事情后渐渐就会明白是非黑白的分辨。强调了从实践中获取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A项,“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大意是:如果人不用心进行思考,黑白颜色摆在人眼前也看不见,雷声、鼓声在你身边响着,耳朵也听不见。强调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与题干哲理不符,排除。
B项,“生而知之者,上也”出自《论语》,大意为: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说明智慧生而便有,属于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与题干哲理不符,排除。
C项,“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出自朱熹,其大意为:刚刚掌握一些理论,还没有将其付之实践,那么,所掌握的理论还是肤浅的。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干哲理相符,当选。
D项,“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出自老子《道德经》,其大意为: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干哲理不符,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 B【解析】本题考查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 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居安思危,意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此处的矛盾双方即“安”和“危”。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4. C【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首先,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生产的特点;再次,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